10月25日,“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故事講述”創享會在河南鄭州舉行。該活動是2023年第五屆“第三只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通過案例分享和主題討論,為中外短視頻創作者和業界、學界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探討如何以短視頻為媒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大賽評審專家、合作平臺、獲獎團隊代表、地方宣傳部代表及媒體代表等百余人參加活動。
▲活動現場。
▲李紅軒致歡迎辭。
鄭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紅軒在致歡迎辭時表示,“第三只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為中國故事全球創作者和團隊打造了開放的交流平臺,構建了資源合作的橋梁紐帶,拓寬了中國形象的傳播渠道。大賽不僅是一次激情與活力的碰撞,也是一場充滿發現與思考的旅程。鄭州是河南省會,位居我國經濟地理中心,素有“天地之中”之稱。過去的鄭州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如今的鄭州連南貫北、承東啟西,是全國公、鐵、航、信兼具的綜合樞紐,也是全球重要的貨運物流中心。希望大家通過本屆大賽領略到“天地之中、華夏之源、功夫鄭州”的千年神韻,期待大家更多佳品力作,共同講好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鄭州故事、中原故事、中國故事。
活動現場,瑞典籍自媒體博主米粒(Miriam Follin),鞏義市委外宣中心主任馬世營,中山日報社海外傳播中心編導廖薇,伊中友好協會理事、《少林奇遇記》伊朗籍主持人、顧問何飛(Hossein Khalifi),云南省文化館數字文化中心主任王凡等獲獎作品團隊代表分別進行案例分享,講述獲獎作品的策劃理念、創作過程并進行交流。
▲米粒進行創作分享。
米粒以本次大賽的獲獎作品《通過中文,我找到了一個新世界,來自北歐米粒的內心獨白》為例展開分享。她表示,自己去過中國很多省份,每一個城市都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傳統文化和人文情懷。通過學習中文,她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的世界觀,這讓她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米粒在分享中認為,相較于圖文,短視頻使用畫面和聲音,是更加直觀立體的傳播載體,可以將當下的生活展示給未來的人們,也可以點燃人們內心對過去的回憶。
▲馬世營進行創作分享。
馬世營在分享中提到,優秀的短視頻作品必須具備三個核心元素:一是別具一格的創意;二是飽滿充沛的情感表達;三是細節上的精巧設計。其中,創意是短視頻的靈魂所在,而視頻創作的切入點和結合點也尤為重要。他表示,獲獎作品《非洲小伙中原尋獅記》,選用“獅子”為主要創作元素,由非洲籍留學生在當地尋找“獅子”以及背后的寓意。他分享說,獅子并非中國本土的物種,但獅子元素在中國“隨處可見”,在傳統文化中也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些問題可以啟發人們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聯進行深度思考。
▲廖薇進行創作分享。
《我們都是自然的孩子:法國設計師Johan 致力于中國自然教育與生態保護》這部作品講述了2021年來中國工作的法國設計師Johan在中山“心薈”擔任可持續性設計與發展總監和自然教育導師的故事。廖薇表示,在作品內容創作上,團隊使用了“以小見大,潤物無聲”的形式體現,如司空圖《詩品·含蓄》中所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整部作品從一個人的真實故事,解析一群人的自然活動,進而思考全人類的發展選擇。
▲何飛進行創作分享。
何飛以作品《少林奇遇記》為例展開敘述,他表示,短視頻的拍攝形式和內容決定了國外受眾的接受程度少林功夫是中國的一張名片,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功夫非常感興趣,因此作品首選河南鄭州為拍攝地,以“中國功夫”為視頻創作的主題。視頻通過體驗少林功夫以及深入探尋周邊武校、電影小鎮,展現出以功夫文化為基礎的鄭州,其背后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脈絡。該作品選用了國外受眾最感興趣的主題,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的興趣。
▲王凡進行創作分享。
王凡分享說,和世界相處的方式有很多種,《曉松的美食日記》提供了一有趣的方式:嘗嘗它。這部作品更在意“品嘗”的方式,試圖讓鏡頭成為空氣,不自美其美,只是簡簡單單地記錄描寫本身就極具語言。同時,這個片子在創作過程中并沒有去鎖定某個圈層,而是相信那口鮮味是大家味覺上的最大公約數,因為好的食材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
圓桌會一:創作優質短視頻,這些規律可以遵循
▲圓桌會一。
光明日報社原副總編輯、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衛星,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智,紀錄片導演、北京三多堂傳媒聯合創始人劉軍衛,鄭州晚報副總編輯、正觀新聞總編輯李韜圍繞“創作優秀短視頻,這些規律可以遵循”這一主題進行交流分享,探討短視頻策劃和創作規律,為中外創作者提供參考。
沈衛星表示,生活其實有很多的可能性,我們不能用慣性思維來定義它。打破慣性思維,是國際文化交流傳播非常重要的一點。只有打破慣性思維方式,人類才會相互促進、相互理解、相互形成共識,這樣社會才和諧、世界才會和平。現在,各領域的短視頻創作者在自己所涉及題材的挖掘上都有一定深度,同時,保持第三方視角、帶著問題去創作也尤為重要,把判斷和理解融入到“他者”視角下,我們的創作內容才會有啟示作用。
李智認為,如今越來越多的博主意識到,文化傳播其實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不能單純的各說各話,而是彼此要形成一個共同的、平等的對話模式。像《非洲小伙中原尋獅記》這部作品,拿中國的文化和他國文化進行一個等價呼應,這樣的創作在國際傳播的時候會引起更多的共情和共鳴,而這對于傳播效果來講無益是具有巨大支撐力的。國際文化傳播作品只有做到雙向溝通、雙向奔赴,才會有更多的優秀作品呈現出來。
劉軍衛認為,優質的短視頻需要匹配優秀的推廣渠道,如今,國外對于中國的認識還不夠,如想要體現一個真實、生動的中國,必須重視國際傳播。“第三只眼看中國”大賽這樣的平臺,就是一個將中國主題短視頻傳播出去的優質平臺。同時,短視頻要有長思維,對于短視頻創作而言,優秀的創意固然重要,但拍攝落實也是關鍵。希望更多的短視頻創作者可以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把控畫面、音樂等細節,努力將具有創意的好選題落實到創作中,爭取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面向世界。
李韜認為,“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這句話便可以概括鄭州厚重的歷史文化。鄭州是炎黃子孫的尋根之地、中華文明的朝圣之地、中華文化的體驗之地,也是國學教育的實踐基地。如今,短視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可視化傳播媒介,鄭州需要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將這里的悠久歷史文化傳播出去,讓大家了解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鄭州。
圓桌會二:短視頻助力城市國際傳播,這些案例可以參考
▲圓桌會二。
嗶哩嗶哩公共事務總監朱承銘,新加坡 Beach House Pictures 制作公司中國區總經理馮博,河南國際傳播中心負責人之一、大河網執行總編輯張培君,五洲傳播中心對外傳播中心融媒傳播部孫靜就“短視頻助力城市國際傳播,這些實踐經驗可以參考”這一主題展開分享討論,以自身短視頻創作和傳播經驗為城市國際傳播提供助力。
朱承銘認為,中國主題內容在對象國“水土不服”的問題普遍存在且無法完全回避,其原因一般為傳播過程中的語言轉換障礙、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和情感偏差、價值觀帶來的排斥性。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改善這一問題:一是講述真實親切的故事,把自己把人間煙火氣擺進去;二是使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讓觀感更接地氣,不再冷冰冰;三是抓住受眾關切點,關注海內外人們實實在在關心的事情、涉及共同利益的問題、中外共同的文化內核等。
馮博認為,短視頻因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豐富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長視頻在同一主題下取和舍的問題。短視頻的創作更加直接,更易在短時間內抓住觀眾注意力,形成傳播熱點,這正是其在國際傳播方面的優勢。要充分利用短視頻的特性,深度挖掘,從故事和信息角度為觀眾提供更多線索和啟發,在國內外觀眾對內容的喜好上做好平衡。
張培君認為,做好國際傳播應注重題材和形式的選用,要搭建網站、客戶端、海外平臺一體的傳播矩陣,充分挖掘對外傳播資源。短視頻制作要有精品意識、共情意識,從音樂、文案、拍攝角度等多個方面打磨,要允許故事的不完美,用真誠的力量推動傳播。
孫靜認為,做好短視頻助力城市國際傳播,一方面要在節目形式上創新,比如將國內的文化名人和國外的網紅嘉賓進行搭檔,雙方形成合力,以短視頻的方式立體形象化地展示城市重大主題和具體實踐;另一方面是要以成熟的渠道去推動城市國際傳播,順應當下移動化、網絡化的趨勢,在傳統媒體渠道基礎上加入移動端,吸引更多受眾。
▲現場觀眾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