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厝在,根就在”。古厝,是八閩人民寄托感情的桃花源。三坊七巷中燦若星河的古今名人,鼓浪嶼上難以割舍的家國情懷,福建土樓中厚重的部部家族史……,千年古厝里流淌著的,是悠久綿長的八閩故事。
追溯悠悠古厝,揭開古厝神秘面紗
“厝”,在福建方言中為“房子”之意,多見于南方,人們親切地稱那些有歷史、有故事的房子為“古厝”。在福建,明清至民國期間的古厝不計其數,甚至還有不少唐宋古厝。
千百年來,這些古建筑見證著一座座城市的興旺發達、滄桑變化,既承載著中華民族建筑本色,又浸潤了濃郁的時代特色,最終形成了一組組民俗特色凸顯的建筑群,靜靜地矗立在八閩大地上。
雖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古厝的現狀卻并不樂觀:隨著交通以及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古厝里的子孫后代相繼離開古厝,尋找更好的生活機遇。原本緊緊團結在古厝里的家族成員散落各地,古厝不再是家族文化和生活的唯一空間,由于缺少照料而逐漸老化,成為了一個個“空巢老人”。除自然災害帶來的損毀外,人們忽視對這類建筑遺產的保護利用,許多古厝面臨著年久失修和隨意翻新改造的局面。加之農村人才外流嚴重,現居在古厝內的居民大多不具備專業修復古厝的知識和技能,使得古厝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一座座古厝,就像一位位老者,用憂愁的目光望著遠方。如何讓老者容光煥發,眼中重新閃爍年輕時的光芒?
古厝新用或許是個答案。
舊瓶裝新酒,讓“新”與“舊”碰撞出精彩
近年來,福建省多地不斷解鎖古厝“舊瓶裝新酒”的新潮玩法,充分挖掘和利用古厝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美學價值,讓古厝煥發新生機。前不久,《天涯明月刀》同永定客家土樓景區開啟了數字IP文旅戰略合作,通過游戲文創與文旅景區“聯姻”,實現了國風IP與地方文化名片的深度融合,讓文化遺產土樓與現代人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開辟了傳承傳統文化的創新方式。
古厝要保護下來,更要讓它活起來。古厝新用,需要深入挖掘厝內故事新的表現形式,創新展現古厝資源活力和價值內涵,為公眾提供多樣化內容供給,為每一棟古厝找到最適合的活化方式。福州的三坊七巷,在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因新推出的實景“劇本殺”互動體驗而實力出圈。游客們換上歷史人物的衣服,穿行在古厝院落間,體驗三坊七巷的名人故事,親身感受古厝的前世今生。讓新業態主動與古厝握手,讓觀眾可看可玩能逗留,從而推動古厝可持續利用向著高品質發展,使其既有形又有魂。
古厝活化利用并不簡單,在這個過程中會面臨眾多挑戰。由于缺乏有效的宣傳,眾多古厝“養在深閨人未識”,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其次,房屋產權主體歸屬不清,多元利益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尚未構建起來,不同主體各持己見,致使古厝保護與利用工作效率低下。另外,鄉村空心化、財政收入匱乏、經營粗放等鄉村面臨的普遍問題,也使得盤活古厝工作困難重重。
迎難而上,方能點“厝”成金。
生態銀行讓古厝變“金”厝
福建省延平區依據生態銀行理論,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古厝生態銀行模式,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
古厝生態銀行模式,通過組建古厝運營中心,細致梳理閑置古厝資源,引入金融機構創新合作模式,以藝術介入形式,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起了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參與,建立了政府主導、市場有為、農民參與的鄉村協同治理創新機制,從而推進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
古厝生態銀行,以藝術為媒,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古厝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延平區以古厝生態銀行模式為撬動,深入挖掘古厝文化的深層內涵和時代價值,啟動“巨口鄉歷史文化資產”再造計劃,打造“鄉村藝術季名片”,連續舉辦三屆鄉村藝術季......讓古厝雖“養在深閨”但聞名遐邇,讓深藏在古老建筑內部的文化活起來。通過此類藝術文化活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讓延平區巨口鄉在文化傳承過程中仍不失其本色,讓歷經歲月更迭、風雨沉浮的古厝建筑遺產得以代代相傳。
古厝生態銀行,以盤活古厝為則,話出鄉村振興強音。古厝生態銀行模式通過明確古厝所有權主體,劃清各類資源所有權、使用權的邊界,從而推進產權制度改革,使得原本沉睡的古厝蝶變成了資源型資產。其次,古厝生態銀行通過在基層構建多元利益主體協同治理機制,處理好當地政府、相關單位、古厝居民以及外來投資者之間的關系,各方各司其職,有效凝聚各主體的力量,推進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協同治理的新思路。另外,古厝生態銀行通過盤活閑置資產,增強了鄉村的造血功能。招商引資、吸引鄉賢回歸、引進專業型修復人才......打通了資本、科技、人才等各類要素對接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讓農民的錢包真正鼓起來。
福建古厝既是文化與藝術的結合體,也是歷史的載體。它攜著過往,牽著未來,與千家炊煙、萬家燈火休戚與共,氤氳出人間歲月長。它不是散落而破舊的遺存,而是一個個文明的“細胞”,承載著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名城和風貌區的悠久故事。保護古厝、盤活古厝,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今人要以珍愛之心,賦予閑置古厝以新價值,讓古厝之光綻放在華夏大地上。讓福建人民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
作者:崔莉,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