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三四十年間,全國政協活躍著一批特殊的加入了中國籍的外國人,他們都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來到中國,一輩子扎根中國的外國友人。他們大多工作在對外傳播領域,被統稱為“老專家”。作為曾在中國外文局工作的同事,我和他們中一些人有過近距離接觸,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國際主義精神,有幸得到他們在業務上的諄諄教誨,至今難以忘懷。
原籍奧地利的魏璐詩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她1932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來到上海。通過中外進步人士特別是宋慶齡的影響,了解了學生運動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決定長期留在中國,為中國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魏璐詩1946年到美國紐約,在聯合國秘書處任職。1951年回到中國,成為中國對外傳播領域的英文和德文專家。魏璐詩曾任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2006年她走完了中國之旅。
我剛參加工作時,就聽人介紹說魏璐詩是一位十分“厲害”的人,“不好惹,很多人怕她。”果然沒多久就領教了一回。
有一次,單位請了幾位當紅作家和同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外國專家座談。那天話題廣泛,其中談到中國的傳統婚姻觀和喪葬習俗。座談會舉行一下午,只安排了我一個人翻譯。會議開到下半節時,我大腦過度疲勞,顯然已經難以繼續準確工作。一開始的話題是喪葬習俗,講話人談到在中國農村正提倡喪葬習俗的改革,提倡火葬,減少土葬。在這個話題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英文字是“bury”。接著,話題轉到婚姻習俗,講話人介紹了中國人的傳統,如找對象講究門當戶對,訂婚要送什么聘禮等,這個話題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英文字是“marry”。此時,我心里想的是“marry”,嘴里出來的卻反復是“bury”。
現場效果可想而知。隔著好幾排聽眾,我看到魏璐詩頻頻擺手,嘴里大聲喊著什么。在場的中外聽眾只要沒有打瞌睡,大概都發現了我的錯誤,他們心里都明白我的翻譯是一時口誤,甚至可能理解到我翻譯了一下午,疲憊之下難免口誤,出于禮貌他們都一聲不吭,唯獨魏璐詩不給情面,在眾人面前,高調大動作指出一位年輕疲憊翻譯人員的一時錯誤。這時領導終于派上場一位老翻譯,對我說,“你太累了,休息一下。”下了臺,我才有機會了解到凡是該用“marry”的地方,我說出口的都是“bury”,真是南轅北轍,且這兩字用反,更是十分滑稽。認識到自己的荒唐口誤,我真感謝魏璐詩及時出手,沒有讓我繼續出丑。其實,當一個人犯錯誤時,能有人及時指出制止,乃一大幸事。
后來類似的糾錯,我遇到魏璐詩做過多次,只不過后來出丑的翻譯恰巧不是我。回想起來,魏璐詩的這種嚴格對年輕業務人員的確是一副良藥。俗話說,嚴師出高徒。魏璐詩不講情面的做法對翻譯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不能把她的做法簡單歸結于嚴厲,而是對年輕人的一種愛護和幫助。
如果說魏璐詩對別人嚴格,她對自己更加嚴格。進入暮年,她的身體越來越差。有一次因為腫瘤和發燒住院,我去看望她。此前,我已經好久沒有見到她了。這次,見到她躺在病床上,沒有了往日的精神,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也不見過去的洞察力。她依然白凈的臉上長了好幾個腫瘤,額頭甚至嘴唇上也有了病灶。當時,她還發著高燒,其痛苦可以想見。我問候她,她平靜地告訴我,“不疼,不難受。”還說,“謝謝你們來看我。”我問她有什么要求,我們可以為她做些什么。她都表示不需要。聽著她的話,看到她的狀況,我感到了她的堅強和毅力。一個外國人,幾十年生活在一個與家鄉文化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尤其是進入老年時期,遇到的問題和碰到的孤獨可想而知。老太太硬是這么挺過來了。她去世后,安葬在上海宋慶齡陵園,繼續廝守著她終生的老朋友宋慶齡。
作者:黃友義(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